文以载道——山东当代中国人物画状态述评
(初稿/征求意见)
翻开中国画的历史长卷,在花鸟、山水、人物三类的分科中,人物画发轫最早。从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史前岩画等资料来看,也都是以表现人物的活动为主题。在某种意义上说绘画的发源是从表现自身生活、表达自我情感开始的。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类思想学说就在这里汇集交融,成就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深厚博大的齐鲁文化使得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的一代代的画家身上,深深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印记。
儒家文化的经世致用及文以载道的入世精神,在历代绘画作品中不胜枚举,山东的汉画像石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艺术形式,宋代山东画家张择端描绘京城汴梁风土民情、勾栏市井的长卷《清明上河图》就是生动形象的例证。现当代的山东人物画秉承了古代人物画的文脉传统,作品充满了直面人生,反映生活,讴歌时代主题。另外,佛道文化的超然物外,注重内心感悟的精神也从另一个方面影响着山东画家的创作心路。例如,五代山东人物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作品堪称这方面的经典之作。这些开一代历史画风的古代前辈画家,他们的艺术思想、艺术风范、艺术作品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的一代代画家。
历经唐宋至明清,随着花鸟和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被世人广泛接受和其自身技法系统的逐步完善,人物画的发展也经历了由鼎盛到无可奈何的衰落过程。衰落原因大抵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因是人物画在主题表现上渐渐远离生活,在技法上,由于造型能力的弱化及笔墨程式的僵化,沦为《芥子园画谱》上概念化的陈陈相因。外因在于大众审美旨趣的变迁,对人物画渐渐不感兴趣,使其失去了广大受众所支撑的存在基础。
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的现代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绘画产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尤其是人物画,引进了西方的素描、解剖、造型、透视及色彩等多种的技法表现和艺术观念,使之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进入了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守成与开拓等激烈碰撞与飞速发展的变革新时期。在徐悲鸿、赵望云、方人定、蒋兆和、李斛等画家的大力倡导和艺术实践的推进下,引领中国画走进了现代。特别是在建国以后,人物画作为最能直观反映生活、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甚至不少山水花鸟画家也改画人物画,使这一最能表达人及社会生活状态的画种得到了空前发展。
山东人物画亦顺应全国发展之大势,建国以后历经几代画家的努力,直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当代山东人物画从文革后期即开始发轫,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异军突起,成为全国人物画队伍中的一支劲旅。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大型展览中,山东作品的入选率和获奖数常常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八十年代末的山东中国画晋京展,1997年中国文联及中国美协组织的全国百杰的评选,2003年全国政协召集的山东十位画家进京展览等等,这些全国影响甚大的全国展览评选及山东的展览中,入选和获奖的作品也以人物画居多。及至2006年齐鲁人物·山东人物画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再掀高潮,山东人物画以扎实的艺术功力、精湛的笔墨语言、浓郁的生活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的群体形象得到了全国美术界的广泛赞誉。
激情与热情的火花——建国初期的山东人物画
一.山水、花鸟画家介入人物画领域
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绘画为政治服务成了当时画家们的历史使命,新中国的各项建设成就也极大地激发了画家们的创作热情,这使得当时的画家们纷纷涉足人物画领域。民国时期的老画家修养往往比较全面,山水、花鸟、人物都能画,如丁东斋、黄固源、松年、周爱周、刘秩东、郭兰村等,这些先生有的到了建国以后还健在,他们培养的学生或社会上自学成才的画家,不少从事花鸟或山水画创作的画家如于希宁、柳子谷、王小古、徐培基、陈寿荣、赫葆真、张彦青、张鹤云、岳祥书等纷纷涉足人物画领域,人物画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画种。
花鸟画家于希宁在大跃进时期就曾创作《人民公社万岁》等作品,岳祥书也画了不少反映生活的作品。赫保真创作过《海带姑娘》,他为建党40周年画的祝贺作品《献礼》,表现了那一代艺术家特有的政治热情,大跃进时期他画的工笔人物《祝寿图》,将各种农作物表现为拟人形象,也很有创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花鸟画家柳子谷创作的《抗美援朝战争画卷》,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为了创作此画,进行过大量的人物写生,他还画过刺绣姑娘等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他的《水灾图》、《山村新貌》等,刘鲁生也画了大量的表现现实生活的写意人物画,都对后来专业人物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传统人物画家的观念转变与技法变革
王凤年、郭兰村、刘秩东是与当时的徐燕荪、任率英、王叔晖等全国大家为同一时期画风接近的优秀画家,他们秉承了中国传统人物画风,并尝试着用传统技法来表现新的题材,或以新的绘画角度来表现传统题材。用传统手法表现现实生活是一个新的课题,做夹生了的作品,一时间被人们认为“旧瓶装新酒”,但在创作表现古典题材的作品时,他们努力在造型上与写实性较强的现代人物表现理念相对接,在用色上追求丰富变化的层次韵律及典雅沉着的文人雅气,则比较得心应手且具有在新时代下的创新意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曾约郭兰村画《新编历史故事白蛇传》、《西厢记》等。他们的传统人物画技法对后辈画家有着较深的影响,如郭兰村的艺术实践影响到后来的学生孙敬会、王凤年将其传统的工笔画技艺传授至李明媚等画家。
三.“新年画改造运动”及连环画家对人物画的影响
上世纪五十年代山东美协与文化厅发起的“新年画改造运动”对山东中国人物画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不少表现封建迷信为内容的旧年画在当时遭到了质疑,经学院培养的年轻画家被委派到山东潍坊杨家埠等地,深入民间对传统年画进行了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改造,如施邦华、单应桂、白逸如、谢昌一、黄鹂等人及后来从基层选调的业余画家朱学达、吕学勤等成了那一时期的代表。他们后来有的人进入了人物画领域,把年画作品寓意喜庆、构图饱满,以勾勒填彩为特点的艺术手法融入了人物画的创作,对后来山东人物画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融工笔国画形式创作的年画取得创造性突破,如刘永贤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李伯钧的《芒种时节》。其中以年画基调创作的《芒种时节》表现了劳动人民健康向上的喜悦,画面明快的色彩,饱满的构图,金黄的色调,获得了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当时中国美协的领导华君武对此画做了高度评价,并入选了1964年的一期《美术》杂志的封面。白逸如的《山东大姐学插秧》、吕学勤的《科研小组》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他们后来有的人进入国画人物领域,把年画的寓意喜庆、构图饱满、单线平深为特点的艺术手法融入了人物画创作,对山东人物画发展亦有潜移默化之影响。
六十年代末连环画创作对人物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老画家任迁乔在延安时期就创作了大量连环画作品,如《翻身》、《人间地狱》等,其作品曾参加在德国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苏联《星火画报》也曾经发表其作品。他的连环画影响了当时的学生杨文仁、丁宁原、谭英林等,这代人创作的一系列连环画作品,对后来连环画的发展及人物画的繁荣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关注生活、赞美时代的青年画家群
人物画发展的突破口之一是造型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院美术教育的设立对山东人物画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从建国前私立的南华美专和青岛美专,到解放后的山东师范学院美术系、山东艺专美术系及后来全省各地的师范类、普通大学的美术专业,将素描、色彩、写生这一造型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并培养了大批学生,这批年轻人中,不少人成为了山东人物画的中坚力量。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大跃进”使这一时期的画家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关注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创作观念初步形成,人物画家们重视深入生活,尽情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朴实,那时人物画创作重视寓意性的构思和紧扣时代的主题,如青年画家李兆彩创作的《送粮上门》、施邦华的《送公粮》、史振峰、陈凤玉合作的《敢叫山区换新装》等。单应桂表现劳模的作品《当代英雄》在笔墨上的突破也颇受画坛关注。其中齐辛民的《看新磨》影响较大,画面表现了两个好奇的孩子跐着废弃的古老石磨,透过窗户观看飞转的电动机器新磨的情形,新颖的构思、深遂的寓意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1959-1960年,在省文联及美协的组织和倡导下,山东艺专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跃进时期的重要水利工程腰斩黄河工地深入生活、写生采风,集体创作了大型作品《举世奇创》,及各种形式的人物画作品百余件,表现了万人黄河大会战的壮观场景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劳动热情,展览在北京故宫展出,并有50余件作品选入当年的全国美展,不少作品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参与创作的学生王立志、李桂笙、孙敬会、杨文仁、刘龙庭、丁宁原、李俊修、牟桑等,他们中很多人后来成为山东人物画界重要的力量。
1965年山东美术界发动了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阶级斗争、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连环画创作活动。当时省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省委书记谭启龙对此展有重要批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严永洁挂帅,并在看草图时两位领导都亲自到场。充分发动全省的国画人物画家们积极参与,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的青年学生成了这次展览的主力军。期间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华君武专程来山东观摩指导,对展览给予了很高评价。1966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名满京华。不少报纸刊物纷纷发表介绍,重要刊物有:《人民日报》、《美术》杂志,发表吕学勤、王启民、丁宁原、杨文仁等画家的作品。北京电视台还配音播出了丁宁原的工笔重彩连环画作品《重见光明》。这批连环画家后来对山东人物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共性标识下的讴歌——文革后期及改革开放初期山